您当前的位置:倾松防伪>>关于倾松
“僵尸肉”频现,消费者该如何防伪?
发布时间:2015-08-29   阅读量:7921

近日,有关“僵尸肉”的报道让人雾里看花。“70后猪蹄”、“80后鸡翅”……近日,有关“僵尸肉”的报道震惊公众。随后,有关“僵尸肉为假

新闻”的报道又让“剧情”发生逆转。昨天,剧情再次“逆转”……公众顿时一片凌乱,很多人跟进质疑,也有人认为“假新闻”言之尚早,更多

的人则表示真假莫名,无所适从。


小编先给大家简单梳理下:

7月6日,新华社记者李丹发表报道《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引发全民关注。

7月9日,《北京科技报》记者洪广玉于发布了《剧情逆转的时候到了:“僵尸肉”报道是假新闻!》一文,称李丹的报道是“假新闻”。

7月11日,李丹回应“僵尸肉假新闻”事件,认为自己的报道不是假新闻。理由是,各自认为的“僵尸肉”定义不同。

7月12日,海关总署发言人黄颂平被问及“僵尸肉”传闻真假时表示,这个问题已超出发布会的主题,海关对冻肉走私一直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下一步,将持续加大对冻肉走私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

7月13日,“僵尸肉”真假之争第四回合上演:北京科技报记者洪广玉再次回击新华社记者李丹,称不能把走私肉变质肉和封存几十年的“僵尸肉”混为一谈。是否有僵尸肉,要靠技术检测而非消息人士透露。媒体报道要诚实准确,没证据不能脑补。


小编弱弱地问下:这样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么?

让我们回到争论的原点:冷冻四五年的冻肉算不算“僵尸肉”?“70后”猪蹄、“80后”鸡翅究竟有没有?“封存数十年的冻肉”的消息到底来自哪里?这些问题亟需权威声音的直接正面的回应。“僵尸肉”真假之争,争的是事实真相,忧的是食品安全。

公众的安全感,不仅要靠相关部门的高效监管,也要靠相关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所以,比“僵尸肉”真假更重要的,是我们餐桌上冷冻过的肉是否有安全保障。在这个意义上,权威部门要直面事实真相,以避免争论偏离方向,甚至沦为一地鸡毛的口水仗。

上一篇:真假全聚德,就靠包装辨

下一篇:防伪码是真产品不一定为真,消费者需谨慎防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