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倾松防伪>>关于倾松
第一代全息防伪技术的由来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8-01-27   阅读量:6715

第一代全息防伪概念的最早诞生于1948年,被称之为激光模压全息图像防伪。当时是由美国科学家伯格(MJ·Buerger)在利用X射线拍摄晶体的原子结构照片时发现的,并与伽柏(D·Gaber)一起建立了全息照相理论:利用双光束干涉原理,令物光和另一个与物光相干的光束(参考光束)产生干涉图样即可把位相“合并”上去,从而用感光底片能同时记录下位相和振幅,就可以获得全息图像,按照当时来讲叫做全息照相。

但是,全息照相是根据干涉法原理拍摄的,须用高密度(分辨率)感光底片记录。由于普通光源单色性不好,相干性差,因而全息技术发展缓慢,很难拍出像样的全息图。

 

直到1962年激光器的面世,利思和乌帕特尼克斯(Leith andUpatnieks)在盖伯全息技能的基础上发明晰离轴全息术。其高亮度、高单色性和高相干度的特性,迅速推动了全息技术的发展,许多种类的全息图被制作出来,全息理论得到很好的验证,但由于拍摄和再现时的特殊要求,从诞生之日起,就几乎一直被局限在实验室里。

 

1969年本顿(Benton)发明晰彩虹全息术,掀起以白光显现为特征的全息三维显现新高潮。晰彩虹全息术具有包括三维信息的表面结构(即纵横交错的干涉条纹),这种结构是可以转移到高密度感光底片等材料上去的。彩虹全息术与其时开展日趋老练的全息图模压仿制技能的联系便构成了当前风糜国际的全息印刷工业。

 

1980年,美国科学家利用压印全息技术,将全息表面结构转移到聚酯薄膜上,从而成功地印制出世界上第一张模压全息图片,这种激光全息图片又称彩虹全息图片,它是通过激光制版,将影像制作在塑料薄膜上,产生五光十色的衍射效果,并使图片具有二维、三维空间感,在普通光线下,隐藏的图像、信息会重现。当光线从某一特定角度照射时,又会出现新的图像。这种模压全息图片可以像印刷一样大批量快速复制,成本较低,且可以与各类印刷品相结合使用。至此,全息摄影向社会应用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由于当时这种模压全息图片的制作技术是非常先进的技术,只有少数人掌握,于是就被用作防伪标识。其防伪的原理是:

1.在激光全息图片拍摄的整个过程中,如果有一项条件不同(如拍摄彩虹全息的条件),则全息标识的效果就会有差异。

2.这种全息图像的全息信息用普通照相无法拍摄,因而全息图案难以被复制。

第一个应用全息图片作为防伪标识的是JohnnyWalkeWhishy(一种威士忌)。它在泰国应用时,据说销售额增加了45% 左右。

 

激光模压全息防伪技术传入我国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特别是1990年至1994年期间,全国各地引进生产线上百条,占当时世界生产厂家的一半多。在引进初期,这种防伪技术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防伪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激光全息图像制作技术迅速扩散,如今早已被造假者从各个方面攻破,第一代全息防伪技术几乎完全失去了防伪的能力。

上一篇:第二代改进型激光全息图像防伪技术

下一篇:防伪码查询方式有哪几种?